《钢管》杂志创刊50周年了,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点上,不免想起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何谓知天命,知天命是说,人到了五十就要一心一意地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可逆天行。孔子还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何谓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吗?”子曰:“反躬自省,无所愧疚,当然就没有什么可忧可惧的。”
把《钢管》杂志人格化,适逢他五十大寿,我们就要反躬自省,50年的岁月里,是否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而无所愧疚?是否对未来的岁月无忧无惧?
先来谈谈我们是否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实践了创办者的理想。
1964年,在寒冷的冬天,来自全国各地的8名翻译,带着建设新中国的热情,凭着传播钢管知识的热爱,克服重重困难,将艰难收集来的外文技术资料翻译成中文,一笔笔刻在钢板上,一张张滚筒油印,然后将在昏暗的冲洗室冲洗出来的几千张金相照片一页页贴在油印的资料上,一刷刷地用浆糊黏成200册《钢管情报》(此即后来的《钢管技术》,后更名《钢管》),为当时引进消化国外钢管生产设备技术和启蒙发展国内钢管生产提供了珍贵的学习资料。后又因为时代的原因,几次停刊,又几经复刊;从不定期出版到定期出版;从刊登翻译作品,到刊登国内作者钢管科研成果,关注行业动态,紧跟时代要求组织稿件……,始终没有放弃传播钢管科研知识的美丽梦想,一直坚持到今天,编辑出版了204期《钢管》杂志,刊登了3000余篇科技论文,2000多条钢管行业信息;还组织出版了20本论文集,7部钢管学科专著。《钢管》杂志和这些论文专著,成为行业科技人员不可或缺的参考书。50年来,《钢管》杂志编辑出版部门对于钢管知识的传播获得行业的广泛认可,交口称赞。《钢管》杂志相伴着行业的发展,经历了我国钢管产能从少到多,从钢管小国到钢管大国的过程;在介绍国内外先进钢管生产技术的同时,也忠实记录了我国钢管一点一滴成长进步的史事。《钢管》杂志与行业同成长,应当说我们实现了前辈的理想,洋为中用,传播钢管知识,总结先进钢管文化,促进钢管技术进步,为中国钢管工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追昔抚今,无愧于自己的职业追求。
面对着网络信息的漫天飞,数字化,国际化;直面钢管行业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出版业充满不确定的明天,我们是否不忧亦不惧呢?
早在20世纪,《钢管》杂志即陆续为万方、知网和维普等国内知名数据库收录,在数字化方面走出了第一步。2006年9月,《钢管》杂志被国际重要检索系统俄罗斯《文摘杂志》(AJ,VINITI)列为来源期刊;2007年以来,又陆续为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美国《化学文摘》(CA)列为收录期刊。《钢管》杂志在国际化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2013年7月,《钢管》杂志网站改版上线,同时启用稿件在线采编系统、《钢管》杂志论坛,网站为读者在杂志之外提供了更多的行业资讯信息与技术信息,成为《钢管》杂志有益必要的补充。满足了广大读者对《钢管》杂志网络化的期望,标志着《钢管》杂志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未来。
而今,钢管行业经历了1999—2008年10年的飞速发展,成绩虽不小,但也暴露出产能严重过剩、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不高等问题,面临产品结构调整、环保污染治理,提高钢管技术含量的课题。也正是在当前钢铁行业问题重重,人人愁眉不展,大家都需要解决办法的时代,人们对《钢管》杂志也就有了更多的期许:期望《钢管》杂志能在市场需求的品种开发方面有更多的引导;期望《钢管》杂志能更多地介绍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的方式和经验,能介绍更多的国外钢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期望《钢管》杂志能起到国内外钢管技术和信息交流沟通桥梁的作用。期许是压力,也是机会。
不久的将来,在出版行业无论是政策还是技术手段的洗牌中,只要我们坚守“内容为王”,竭力顺应时代的潮流,切实做好观念准备和流程改造,就不惧未来。
如今,《钢管》杂志的每一位成员都信心百倍,以昂扬的激情迎接未来的挑战。因为我们坚信一心一意为读者提供优质的钢管技术信息,就有《钢管》杂志存在的市场。也因为我们知道“读者就在那里,正在渴望着”,所以我们会一直努力,不断前行,为建设钢管强国的中国梦而努力前行。
(钢管杂志社)